没有赵薇的中餐厅

没有赵薇的中餐厅,就像宫保鸡丁没有了花生,形在,但魂散了。

有赵薇在的中餐厅,“每天都是元气满满的一天”,没有赵薇的中餐厅,“我需要购买好的食材”,“这个可以送”,“吃午饭不重要”,“花钱能花成负数”。

就像是一场剑拔弩张的宫心计。

宫心计第一集,秦海璐就和林大厨大吵一架。

吵什么,吵钱,秦海璐坚持控制成本原则,“能不买就不买”,但林大厨坚持保证质量原则,“能用好的不用差的”,两个人都有理,但问题在于根本没什么钱。

爆发点在哪里?

在买柠檬。秦海璐就说,“家里有水果柠檬可以用”,林大厨不行,“那种柠檬不行”,秦海璐费解,“为什么”,林大厨不理她,直接冲进去选。

秦海璐终于忍不了,把手推车一扔,吼道:“我们不能按照国宴准备啊。”

瞬间,气氛僵成冰点。

王俊凯和杨紫躲在一边,大人吵架,咱也不敢说咱也不敢问,黄晓明,店长出面,以为可以调节关系,没想到也是和稀泥,一边允诺秦海璐,一边又帮着林大厨买东西。

第一季的黄晓明可不是这样的。

第一季在泰国,节目组给了五万泰铢,算多了,但他比谁都抠,赵薇要吃午餐肉,他说,“这么贵你吃一盒就行了”,牙签,他坚持去其他地方买散装的,便宜。

但是在没钱的现在,好像他没有了一个方向。

我理解秦海璐,财务总监想多留点钱,后面的日子舒服点,我也理解林大厨,你让一个五星大厨,突然就棘手的过穷巴巴的日子,他很难转变。

对他来说,他没有成本的概念,只懂高端大气上档次。

所以,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共识,简单来说就是店铺定位,但没有。

没有定位,没有计划,没有目标,达成不了共识,一切都会吵,买海鲜,一头雾水进去,只买了一条鱼,秦海璐质疑,“你们的意思是一条鱼卖十桌吗”。

超市,继续吵,进超市之前,黄晓明说只花五十欧,结账一看一百欧。

秦海璐觉得有些东西不着急用,就不要买,但黄晓明觉得有备无患,他也没办法,最后的结局就是,秦海璐表面说,“你是老板,我听你的”,其实内心翻了一百个白眼。

赵薇的中餐厅也在超市买东西,但充满爱与和平。

赵薇的条理感和清晰度吓到我,到店之后的第一件事,环顾检查现有的东西,然后,吩咐黄晓明拿出一张纸,不慌不忙地写下缺少,和要买的东西。

这个过程有什么好处。

一是有目的性,去超市可以直接购买,二是一个达成共识的过程,因为在列举的时候就可以讨论,哪些是有必要的,哪些是暂时不需要的,而不是在结账的时候骑虎难下。

超市门口,她更是有决策力。

把人员分成两到三组人马,把要买的单子一分,效率非常高,又不会买重。

但这边,五个人像在走马观花,黄晓明和林大厨看到什么买什么,秦海璐在身后打碎牙往肚子里咽,而王俊凯和杨紫像在逛街,无所事事,一切都雨我们无瓜。

有人说,可能这一季给的准备时间太少了。

但谁又多呢,第一季的赵薇,准备时间只有一天,他们多高效,中午采购,下午定菜,晚上试菜,累了一天,炒上一桌子菜,边吃就边把要卖的菜定了。

包括定价,也不是随心所欲,而是安排黄晓明去打探周边的均价。

但这边呢。

第二天开业,客人都点了四盘虾了,林大厨打开冰箱懵了,“我们没有买虾”。

专门负责收银的杨紫没有准备零钱不会使用收银机,专门负责做菜的林大厨不知道哪些菜是没有的,专门负责协调分配的黄晓明在教外国人使用筷子,真的是人仰马翻。

问题是,这不是第一季,这都第三季了,啊喂。

最让人吐槽的是,一张菜单都做不好。

欣赏一下,按国宴标准走的中餐厅,菜单是一张A4纸,没有照片,没有过塑,而且似乎是菜写错了,直接用圆珠笔杠了,吃瓜群众说,还不如学校周围盖浇饭的菜单。

再来看赵薇做的菜单。

第一季黑板,明码标价,赵薇亲手书写漂亮的板书,结账和点餐的时候一目了然。

第二季的菜单更是拍案叫绝,翻页的小书,试菜拍上美丽的照片,苏有朋学霸亲自书写,敲重点,写了三种语言,而且把每道菜的大致的口味都写清楚了。

做菜也是。

明知道在只有一个厨师的情况下,根本不未雨绸缪,赵薇在定菜的时候就会问张亮,“哪些菜会做得比较快”,“哪些菜需要提前备好什么东西”,心里就大概会有数。

第二季更棒。

赵薇自己一早起来就起一锅汤,或者一个烧菜,点餐的时候着重向顾客推荐,这样就可以快速一舀上一个菜,可以给其他人相对充裕的时间做其他菜。

还有协调的问题。

赵薇的中餐厅点完餐之后,跑堂都会告诉厨师,什么菜可以一起做,有几份,哪一份有什么要求,尽可能的帮厨房简化流程,但这边,点完餐之后,进来一喊就拍屁股走了。

然后林大厨还得自己去数,什么菜有多少份。

但即便是这样,黄晓明依然对林大厨的做菜速度提出了质疑,觉得上菜慢。

第一季,开张第一天的晚上,总结大会,黄晓明也是发言,说上菜慢,又批评了周冬雨,说她眼里没活,结果被赵薇打断,说,“我对他们的表现很满意”。

下面是赵薇的高光时刻。

“我们第一天,磨合成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,其实没必要说这么多,大家都是聪明人,知道别人的活该怎么做,打一个配合,一切都会顺利起来”。

然后看黄晓明有点尴尬,立刻扭头,“你刚才也说得对,为餐厅想得多”。

黄晓明笑,“你别给我一巴掌,又给我一颗糖吃”。

然而这就是赵薇的店长之道,要收买人心,要给鼓励,要认可别人的付出。

在第二季也可以看到,苏有朋尝试了一盘盐酥鸡,赵薇给的评价是,“果然学习能力强的人干什么都行”,然后王俊凯的菜终于卖出去了,赵薇也是上前祝贺,“恭喜你终于站起来了”。

旁观者会觉得有一点八面玲珑,但听的人得多开心,多有动力。

当白举纲和王俊凯为了一道菜的做法而争起来的时候,这个餐厅就是蓬勃的。

黄晓明这个店长当然也能吃苦。

箱子,坚持自己来扛,房间,选最小的,冰淇淋,留给弟弟妹妹吃,脏活累活自己干,他是很舍己为人,而且他也有店长的范儿,换东西的时候迎难而上,一股成熟的气场和派头,还是很扛事了。

但事情一旦多起来,他就有点乱了。

黄晓明在赵薇的安排下很顺理成章,能找到自己的位置,性价比非常高。

但自己当了店长,感觉就像是第一次选上当班干部的小明,他也是想方设法地让餐厅好,积极主动的表现自己,但感觉就是不知所云,乱用力,一团浆糊。

当然,重点的责任方其实在节目组。

这一季中餐厅,根本就不是“慢综艺”,而是重在制造矛盾。

开张不给钱,干什么,让他们去“以物换物”,(不知道是黄晓明的主要还是节目组的主意),他们就带着一些冰箱贴,茶叶,粽子,酸奶去换东西。

就很尴尬。

你说你都请了这么厉害的主厨了,就不能多给点钱,让人好好施展技术,弘扬美食吗。

然后一群人去卖萌,说一些煞有介事的话,四五个摄像机对着,你说别人换不换。

吃瓜群众看了就很不爽,说湖南卫视是“从农村化缘化到了国外”,别人小本生意不容易,就因为你们来录节目,所以别人就被“绑架”,不得不给你。

不给钱也就算了,还摆了十二张桌子。

一个厨师,十二张桌子,这哪是开餐厅,这是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吧。

而且节目内容也是,一直在想方设法地渲染。

把林大厨包装成一个只想炫技的厨师,把黄晓明包装成一个缺乏管理能力的店长,把秦海璐包装成一个情绪不稳定的财务,杨紫和王俊凯呢,没有饭吃,没有话语权,被吓到不敢说话的小朋友。

光是这些标签,《中餐厅》完全可以改名叫《花少2》。

知乎有人评价这一季的《中餐厅》,“不但没有解压效果,反而加重叙事”。

第一季,是美食节目,赵薇的柠檬水被种草,张亮的卤水方子被列为“传家之宝”,第二季,是治愈和温暖,科尔马的小镇迷人又深邃,苏有朋和舒淇的元气感染着观众。

然而到了第三季,聒噪,涣散,尴尬,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尚担水吃五个和尚煮梨吃。

以前看赵薇的时候,其实没有多觉得她特别亮眼,但现在细细抠了一下,她真的是有能力,不止是管理上的部署和规划,而且整个人也是充满魄力,果敢有为,又聪明认真。

最重要的一点,她的情感建立能力。

让员工服气,只是一个领导的基础功夫,让员工心甘情愿为你卖命,忠心,且团结一致,这才是高的境界,显然,有赵薇的中餐厅都是这样充满了凝聚力。

我突然想起张亮说过的话,“中餐讲究的是色香味俱全,但不止是在说菜,也在说人”。

现在看了第三季,才觉得有赵薇的中餐厅是真香。

评论

  • 相关推荐
  • 资讯
  • 娱乐
  • 体育
  • 佛教
  • 汽车
  • 科技
  • 房产
  • 家居